緣起
自1970年代開始,當時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創系的系主任羅四維教授,即致力於整合國際化經驗於社會學及社會工作系大學部課程。推動亞洲地區鄰近國家的跨文化經驗,目的在於達到「全人教育」的理念。
當時所設計的亞洲學生研討交流,就是要在大學教育裡,老師能盡力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,增進亞洲不同國家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,也讓我們的學生的世界觀及想像力能因此拓展。這種將學生學習與跨國的真實生活做連結的理念,透過1983年羅教授開始的「亞洲學生研討會」具體的實踐。當時的課程設計的焦點主要是放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大專院校,大學生之間的學術及跨文化的覺察。
隨社會變遷及隨之而來的教育改革,自1990年開始,在社會系及社工系所推動的國際化計劃,課程設計焦點從純粹的學術交流,開始帶大學生至菲律賓馬尼拉大都會區的 Navotas 貧民區作為期十天的生活體驗。修此門課程的參與同學可以此教室外的經驗,有機會實際去審視「貧窮」的議題,藉此亦培養大學生有觀點轉換的能力。
受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中所推行的「經驗學習」( Experiential Education) 模式所影響,羅教授於 2004 年開始帶師生至柬埔寨參加會議及夥伴學習方案。為積極的在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研究方面推展夥伴學習的理念,一群認同此學習理念的國際教育研究者,與輔仁大學社會系及社工系畢業系友共同合作,於 2007 年 9 月成立「夥伴學習推展中心」,我們試圖努力結合此類國際化夥伴學習、課堂教學,以及學術研究。目前為止我們已持續執行幾類夥伴學習方案及評估研究:柬埔寨教育方案及研究、國際企業體驗學習方案及研究、健教合作的醫療方案。